Back

《先秦诸子选读》:道家思想

老子

概述

  • 先秦道家第一部
  • 《老子》文献的真实性:
    • 上世纪20年代,用西方方法考察中国传统文献:有气人,但书可能是后人写的
    • 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抄本 汉文帝时期 证明此时《老子》其书已经盛行
      • 篇目数量差不多
    • 90年代:郭店楚简 其中有《老子》 测年公元前300年,战国中晚期
      • 其中还有较多儒家早期文献
      • 篇目较少,约为传世本1/3,可能为摘抄
    • 此两本出图后,证明《老子》一定成书早于战国晚期。
    • 证实了《老子》应为所有道家文献的原创。
    • 作者到现在还不确定,阅读时不用深究
    • 首创“自然之道”的概念

不仅道家讲“道”,其应该为春秋时代出现的思想概念。

“道”字商代便有,但不是重要思想概念,仅为“道路”之意。“道”在春秋时成为思想概念内涵。从《论语》中可以得到印证。

含义变化原因:政治变化。以氏族为本位的政治构架在衰弱。以祭祀为本,为期中心概念(西周时)。后来西周衰落,天命观念受到怀疑,上天包庇某一氏族的理念在弱化。孔子时政治基本不讲“天命”,个人也可以讲“天命”。政治的合理性在哪?当时的思想家在寻找新的理解。这个背景下,“道”的观念得以提出。政治的合法性来源:神授–>往圣先贤的做法,体现出人本主义。

《国语》周语下:吾非瞽史,焉知天道?

只有知道历史,才知道天道。(史官当时也管天道)此处天道:星象变化的大致规则,引申为自然变化的规则。

中国的士大夫文化:

  • 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最深。
  • 非宗教的:思想主流为人文主义的:道德规则、历史传承、品信修养,而非不可知的神意。
  • 道为非常重要的概念。

道为其他概念的中心:仁义礼智等等

自然之道:一种特别的道

《老子》二十五章: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 “道可道非常道”

自然之道的含义

自然:名词? —> 天地万物的规则

自然是动词! 意为“自己这样”,万物自己演化的规律。

人应当效法自然:不是效法自然的规律,而是效法自己如此的状态。

第七章: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耶?故能成其私。(后其身 一作:退其身)

天地长久,不自生:天地不是单一的生命,以万物的生命来体现自己的生命。万物演变恒久不息,天也恒久存在。

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: 老子对后代人物的政治谋略影响较大,怎么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。看上去是哲理,但用起来是技巧。

四十章:反者道之动;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
老子要否认所有提升到“规则”层面的内容。

二章: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,恒也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(万物作焉而不辞 一作:万物作焉而不为始)

理解:古人淳朴自然的理解中没有“美”的概念,其为认为的

讲的是常识中相对的概念的相互转化。

道:不是规律性

充满辩证的因果关系?不能说不对,但是容易被误导。辩证法、辩证规律本质上都还是对我们知识的概括。第一层:形式逻辑;第二层:变化规律、辩证法。顺着这个理解

五十八章:祸兮福所倚;福兮祸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邪?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

  • 极:根本的道理。“悠悠苍天,曷其有极?”
  • 无正:没有规则、根本道理。
  • 奇:突然冒出来的、没有道理的
  • 妖:怪异的

根本上否定规律性,而不是相反相成。 不应当将道理解为规律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

  • 第二个“道”:
    • 言说
    • 走路:明明白白的路径
  • 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:天地初始的状态

有关天地起源问题:

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

  • 谷神:道
  • 玄牝:雌性的牲畜,有学者由此将老子思想归结于民间崇拜
    • 颜世安老师想法:可能受到淮河水网地区地方信仰的影响:水崇拜、雌性崇拜。但老子不停留在这个层面,而是提出了一种思想。
    • 此处将道与雌性生殖功能做类比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

  • 有物混成:道
  • 周兴不殆在出土文献中均不存在,大概率是后人添加。

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;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

老子的本意应当不是天地起源

  1. 后世道家,天地起源不是道家思想的中心。庄子嘲笑天地起源的探究。
  2. 如果谈天地起源,为什么在文本中一直强调“说不清楚”,许多地方既有又无?“孰知其极”?

不要将道与天地起源混为一谈!

原初状态

谈天地之道,应当从天地的原初状态谈起,对比原初状态和现在状态的对比。从而使得人回到自己“自然”、“原初”的状态,以天道为引导。

致虚极;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歿身不殆。

  • 虚、静:心态意义上的原初状态
    • 虚 对应:实、知识、成见
    • 静 对应:好物、情感
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於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。

  • 为道要一天天减少自己的知识,直至无有的状态。

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

  • 在经验意义上回到自己的状态。有经验便有成见。

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。为天下谿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

只要是道家文献,必然谈回到原初状态

理解自然之道

自己生、自己长,本来如此。与计划、规则相对。

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。恶乎生?有以为未始有物者,至矣,尽矣,不可以加矣。其次,以为有物矣,而未始有封也。其次以为有封焉,而未始有是非也。是非之彰也,道之所以亏也。道之所以亏,爱之所以成。

  • 至:强?弱?总之不一样。
  • 未始有物:物我一体
    • 郭象:未始有我。无自我意识。
  • 封:将物分为不同领域。
  • 爱:偏私、喜好

人们悲惨的根源:人们生下来便不可避免地落入非自然的状态中。解决:回到原初状态。

道家无为,又曰无不为,其实易行,其辞难知。其术以虚无为本,以因循为用。

  • 难知:天地初始状态,难以用现有的语言进行描述。思维习惯、语言、行为规范是禁锢、限制、不自由、不自然。描述初始状态时必然会用到玄奥的词句。
  • 其实易行:回到初始状态

庄子:自由与自然的紧张。警惕“自我”对他人的毒害。

自然而然、自己如此与回到原初状态的联系是什么?

道家:反对条理化、经验化的对世界的理解与体验。

后世道家较少谈道的自然哲学的一面,而是谈**回到本源。**后世道家从各个方面引导人们回到自己的初始状态。

回到原初状态

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。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

个人的原初状态。退守,在知识阶层的普通人中广为流传。

政治上的原初状态

小国寡民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;使民重死而不远徙;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使人复结绳而用之。至治之极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,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
  • 群体的原初状态。重点在心态。
  • 有机械,即有机事,有机事,即有机心。
  • 甘其食…乐其俗:吃什么、穿什么都觉得好。

故圣人云:“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”

  • 说到底,重点在于政治上。要国家回到无为的原初状态。但是老子不是在否定政治的作用,不是在说应该没有政治。
  • 无为:
    • 君主对官员:君无为而臣有为。
    • 政府对民间:国家无为而让社会自己演化。例:文景之治。

《管子·心术上》:天曰虚,地曰静,乃不伐。洁其宫,开其门,去私毋言,神明若存。纷乎其若乱,静之而自治。强不能遍立,智不能尽谋。物固有形,形固有名,名当,谓之圣人。故必知不言,无为之事,然后知道之纪。殊形异埶,不与万物异理,故可以为天下始。

  • 天地虚静:人应当虚、静。伐:自我吹嘘。
  • 宫:房间,比喻内心。不洁:知识、情绪等等一切妨碍清晰认知客观世界的障碍。
  • 神明:与虚静相对。指向生命原始的可能性、创造力。
  • 强不能遍立,智不能尽谋:具体的道理。
  • 物固有形,形固有名:自然万物有其自己的形态,依据其形态命名。这里因为在将政治,这里的物应当指社会生活的事物,如官职、社会制度等等。名:对事物发展状态的反映。形名之学,将道家与法家结合起来。
    • 道家:有从自然而来的正当性。
    • 法家:法令的正当性从何而来?早期道家只以现实需要为自己辩护,但这个理由显然在理论上不够高明。

道家中将政治道术的文献:

  • 马王堆汉墓帛书、《黄帝四经》或称《黄老帛书》、《经法》、《十大经》、《称》、《道原》、《庄子·天道》、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杨权》等篇、吕氏春秋若干篇、慎子、鹖冠子、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
《史记·货殖列传序》:夫山西饶材、竹、旄、玉石,山东多鱼、盐、漆、丝、声色,江南出棻、梓、姜、桂、金、锡、连、丹沙、犀、玳瑁、珠玑、齿、革,龙门、碣石 北多马、牛、羊、旃、裘、筋、角;铜、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。此其大较也。皆中国人民所喜好,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。故待农而食之,虞而出之,工而成之,商而通之。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?人各任其能,竭其力,以得所欲。故物贱之征贵,贵之征贱,各劝其业,乐其事,若水之趋下,日夜无休时,不召而自来,不求而民出之。岂非道之所符,而自然之验邪?

  • 商业的规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。
  • 好的政治:因循利导。

道家的展开不仅仅是理论运作,而是与政治运作紧密结合。司马迁此处应该是在讲文景之治之时的政治模式,以批判汉武帝的政治。这应当不是司马迁个人的想法,而是当时的一种思潮,是老子思想展开的一种形态。

庄子

庄子对后来士大夫思想的影响很大。魏晋玄学的旷达自由与宋明理学的无我朴实。

南郭子綦隐机而坐,仰天而嘘,荅焉似丧其耦。颜成子游立侍乎前,曰:“何居乎?形固可使如槁木,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今之隐机者,非昔之隐机者也?”子綦曰:“偃,不亦善乎,而问之也!今者吾丧我,汝知之乎?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,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!”

  • “隐机而坐,仰天而嘘,荅焉似丧其耦”:文学化表达,不用逐字深究,回到婴儿原初状态的表现。

子游曰:“敢问其方。”子綦曰:“夫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是唯无作,作则万窍怒呺。而独不闻之翏翏乎?山林之畏隹,大木百围之窍穴,似鼻,似口,似耳,似枅,似圈,似臼,似洼者,似污者。激者、謞者、叱者、吸者、叫者、譹者、宎者,咬者,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,泠风则小和,飘风则大和,厉风济则众窍为虚。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?” 子游曰:“地籁则众窍是已,人籁则比竹是已,敢问天籁。”子綦曰:“夫吹万不同,为而使其自己也。咸其自取,怒者其谁邪?”

  • 文学性:形象大于思想
  • 思想上仍然是在说致虚极,守静笃。
  • 直接去体验自然世界的生气勃勃

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

最后还是回到道家思想:回到原初状态。

人与世界的关系

《庄子·知北游》:东郭子问于庄子曰:“所谓道,恶乎在?”庄子曰:“无所不在。 ”东郭子曰:“期而后可。”庄子曰:“在蝼蚁。”曰:“何其下邪 ?”曰:“在稊稗。”曰:“何其愈下邪?”曰:“在瓦甓。”曰: “何其愈甚邪?”曰:“在屎溺。”东郭子不应。庄子曰:“夫子之 问也,固不及质。正、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,‘每下愈况’。汝唯莫必, 无乎逃物…”

  • 重点在前半。思想上的重点在于:道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。退回原初状态后可以与世界建立新的关系。此理念在后来结出无数思想果实。后世:什么是好的状态?
  • “何其下邪?”:外部世界以自己的标准做区分、分化。每一个物都有它的价值、角度。

《庄子·齐物论》: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。恶乎至?有以为未始有物者,至矣,尽矣,不可以加矣!其次以为有物矣,而未始有封也。其次以为有封焉,而未始有是非也。是非之彰也,道之所以亏也。道之所以亏,爱之所以成。

梓庆削木为鐻,日成,见者惊犹鬼神。鲁侯见而问焉,曰:“子何术以为焉?”对曰:“臣,工人,何术之有!虽然,有一焉:臣将为 鐻,未尝敢以耗气也,必齐以静心。齐三日,而不敢怀庆赏爵禄;齐五日,不敢怀非誉巧拙;齐七日,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。当是时也,无公朝。其巧专而外骨消,然后入山林,观天性形躯,至矣,然后成鐻,然后加手焉,不然则已。则以天合天,器之所以疑神者,其是与!”

  • 一步一步将现实状态中的“我”逐步忘记。
  • “以天合天”:第一个天:自己的天然;第二个天:自然世界。
  • 在自然之道的意义上,做事仅看与这个事有关的事情,回到事情本身,其余的所有纷扰(晋赏爵禄,非誉巧拙等等)全部忘记。此形成一种文化形态、文化理想。

生而美者,人与之鉴,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。若知之,若不知之 ,若闻之,若不闻之,其可喜也终无已,人之好之亦无已,性也。圣人之爱人也,人与之名,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。若知之,若不知之, 若闻之,若不闻之,其爱人也终无已,人之安之亦无已,性也。

  • 美:不顾盼自怜。

《传习录下》:有一属官,因久听讲先生之学,曰:“此学甚好,只是簿书讼狱繁难,不得为学。”先生闻之,曰:“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?尔既有官司之事,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,才是真格物。如问一词讼,不可因其应对无状,起个怒心:不可因他言语圆转,生个喜心:不可恶其嘱托,加意治之:不可因其请求,屈意从之: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,随意苟且断之;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,随人意思处之:这许多意思皆私,只尔自知,须精细省察克治,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,杜人是非,这便是格物致知。簿书讼狱之间,无非实学。若离了事物为学,却是着空。”

  •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。
  • 听这个案件,就应当回到这件事情,不要掺杂任何私心。
  • 公私之分:道家的概念。道家核心:无私、无己、无我。

总结

道家回到原初状态是对人的表达,没有一个具体的形态。庄子中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理解,形成了一种理想,成为文化道理的理念,对后世启发良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