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宋以前,中国思想笼罩在荀子的思想之下。注重礼(外在表现),唐宋以后才转为仁。
荀子学生:
- 李斯
- 韩非
- 浮丘伯
- 申培
荀子的礼学讲得很好。
刘毓璜《先秦诸子初探》:个性极强、作为革命者试图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先秦诸子。七十有余在南大讲课时
参考书目
王先谦《荀子集解》
荀子的生平
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: 荀卿,趙人。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。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;奭也文具難施【按,騶奭者,齊諸騶子,亦頗采騶衍之術以紀文】;淳于髡久與處,時有得善言。故齊人頌曰:「談天衍,雕龍奭,炙轂過髡。」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,而荀卿最為老師。齊尚修列大夫之缺,而荀卿三為祭酒焉。
齊人或讒荀卿,荀卿乃適楚,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。春申君死而荀卿廢,因家蘭陵。李斯嘗為弟子,已而相秦。
荀卿嫉濁世之政,亡國亂君相屬,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,信禨祥,鄙儒小拘,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,於是推儒、墨、道德之行事興壞,序列著數萬言而卒。因葬蘭陵。
战国时期赵人,传说曾在赵王前论军事。为数不多的到过秦国的先秦诸子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一般认为是荀子文章。年50游学于齐。稷下学宫学者文集:《管子》。荀子多被选为稷下学宫祭酒。
老师:老:纯粹,师:有师法
关于荀子生平的考证
若荀子生平考证可靠,则其生活的下限接近秦始皇统一天下。
《盐铁论》:李斯相秦,荀卿为之不食。
一般认为荀子逝世接近秦朝建立之时。
荀子生活在戰國晚期,得見儒、墨、道(道德、莊周)諸家學說。荀子的學術本身受時代影響,帶有綜合的傾向。回应当时时代的大思潮。
- 荀子文本第一篇:劝学。荀子对着庄子的马蹄篇讲的。
- 性恶:对着孟子的性善论讲的。
荀子的文本
- 《漢書•藝文志》
- 诸子略儒家类,著錄《孫卿子》三十三篇。今存三十二篇。
- 又詩賦,亦列荀子。
荀子的人性论
3种人性论:
- 积极人性论:认为人性是美好光明的。代表:儒家孟子性善论、王阳明心善论。
- 消极人性论:代表:法家韩非子、道家庄子
- 一般人理解人性的恶:人性由欲望所驱动。(韩非子)
- 庄子理解人性的黑暗:来自于人的主观、来自人的自作聪明、来自于人的这种自私。《齐物论》中讲人生下来就尝试用自己的感官理解这个世界。人类社会的黑暗在于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赋予这个社会以价值意义。
- 圣人设计的制度,才与不才均不可幸免。人在社会中越是挣扎,越是用小聪明试图改变社会,越是容易引来更大的灾难。
- 自然人性论:人的本质是空的,白纸。受后世经验影响很大。
武老师个人感受:中国人和人关系在近三十年来变得大不相同。人与人之间的原则以交易为本。交易以欲往为本。人与人之间的“获得”充斥着消极人性论。中国传统文化中应当为非常积极的人性论氛围。
对人性无信心,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?
对自然的看法
与儒家大不相同。孔子:给信仰的东西保留领地,同时不利用这份领地。“敬鬼神而远之”
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纣亡。应之以治则吉,应之以乱则凶
道德与自然无关系。
《非相》:相形不如论心,论心不如择术。
战国迷信风尚、神异主义色彩浓厚。人们对自己命运所向毫无把握。
但荀子认为人的一生最终在于自己选择的结果。不相信天命、宿命的决定论,不相信道德的最后依据在于天。
性
荀子所谓的人性就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动物性:
《荣辱》:凡人有所一同。饑而欲食,寒而欲暖,勞而欲息,好利而惡害。是人之所生而有也,是無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
此判断与孟子的判断有错位。
孟子 | 荀子 |
---|---|
动物 | 动物:人性,论证其恶 |
精神:人性,论证其善,与身俱来的。 | 精神:后天可塑、习得的 |
荀子不是典型的性恶论者。
目辨白黑美惡,耳辨音聲清濁,口辨酸鹹甘苦,鼻辨芬芳腥臊,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。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,是無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可以為堯禹,可以為桀,可以為工匠,可以為農賈,在執注錯習俗之所積耳。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,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,如是者豈非人之情固可與如此,可與如彼也哉?
**材性知能,君子小人一也。**好榮惡辱,好利惡害,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。人之生固小人,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。堯禹者,非生而具者也,夫起于變故,成乎修為,待盡而後備者也。
荀子认为一个人精神层面的内容是后天可塑、后天习得的。
后天可塑:**变故修为。**改变过去的习惯,修行自己的行为。
《正名》:“性者,天之就也;情者,性之質也;欲者,情之應也。”
《正名》:“天生之所以然謂之性。生之和所生,精合感應,不事而自然,謂之性。性之好惡喜怒哀樂,謂之情。情然,而心為之擇,謂之慮。心慮而能為之動,謂之偽。”
性与伪的关系
《禮論》:“性者本始材樸也,偽者文理隆盛也,無性,則偽之無所加,無偽,則性不能自美。”
所有本始材朴(天然)都是不美的。所有美都是经过后天加工的。例证:《劝学》第一段。
《儒效》“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學至於行之而止矣。行之,明也。明之為聖人。聖人也者,本仁義,當是非,齊言行,不失毫釐,無它道焉,已乎行之矣。故聞之而不見,雖博必謬;見之而不知,雖識必妄;知之而不行,雖敦必困。不聞不見,則雖當,非仁也,其道百舉而百陷也。
荀子的礼乐论
礼的本源:
《说文解字》“礼,履也。所以事神致福也,从示从丰。”
先秦:礼乐的文化属性为主,制度属性为次。
但荀子之礼就是制度
荀子的礼的起源说
欲分说:
“礼起于何也?曰:人生而有欲,欲而不得,则不能无求,求而无度量分界,则不能不争。争则乱,乱则穷。**先王恶其乱也,故制礼义以分之,以养人之欲,给人之求。**使欲必不穷乎物,物必不屈于欲,两者相持而长,是礼之所起也。”
礼的起源在于限定而满足人的欲望。完全制度性的产物。荀子对于礼的定义与法家对于法的定义相通。法: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归属。
礼满足人的需求的途径:养说:
“故礼者养也。刍豢稻粱,五味调香,所以养口也;椒兰芬苾,所以养鼻也 ;雕琢刻镂黼黻文章,所以养目也;钟鼓管磬琴瑟竽笙,所以养耳也;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,所以养体也。”
荀子的人性论对于礼论的影响
《性恶》:“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顺是,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;生而有疾恶焉,顺是,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、有好声色焉,顺是,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。然则从人之性,顺人之情,必出于争夺,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。”
欲向伪:礼;向性:暴。礼乐是为了矫正人性的。
与法家想法接近。
礼的形成:教与学
《荀子•劝学》:干越夷貉之子,生而同声,长而异俗,教使之然也。
《荀子•劝学》: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……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”。 ……故学数有终,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。为之,人也;舍之,禽兽也 。
人之所以成人在于学习、读书。
问题:经不起宋明理学、心学的诘问:
- 尧舜读什么书?
- 礼应当有谁来制定?
荀子:礼应当由圣王而制定。但若如此,人世间的规则在于早生之聪明人编出来的。
荀子的政治思想
独特。
传统法家意义上的官僚制度理想
体现先王制定的法度
- 以等级组织,将所有人编排起来。等级没有世袭,其获得取决于个人的能力,以及国家根据个人的能力给予的安排。
- 这一点上与商鞅无区别
- 按照新的等级组织,分配社会资源。
- 以赏罚制度,维护等级制度的权威。
《荀子·王制》:请问为政?曰:贤能不待次而举,罢不能不待须而废,元恶不待教而诛,中庸不待政而化。分未定也,则有昭缪。…故奸言、奸说、奸事、奸能、遁逃。反侧之民,职而教之,须而待之;勉之以庆赏,惩之以刑罚,安职则畜,不安职则弃。五疾,上收而养之,材而事之,官施而衣食之,**兼覆无遗。才行反时者,死无赦。**夫是之谓天德,是王者之政也。
兼覆无遗:荀子新创。理想社会:“覆盂”。中国古代社会:无限责任权利义务关系。
荀子儒学观念下的政治构想
- 主张国家制度安排一切,编排所有人。但集权下的等级安排,一部分应来自于民间习俗和伦理关系。
- “隆礼进士,尚贤使能”。在编排社会等级的时候,*着重考虑德性、学问、超越功利的技术能力。*德性的来源是诗书文献,旧的传统。是国家权力之外的依据。
- 集权和制度设计,其操控者是谁?荀子期待设想中的圣王出现。圣王:尽伦尽制
圣王:
- 道德上:尽伦。可以为师。极致:圣
- 行为上:尽制。可以为君。极致:王
尽伦尽制、君师合一、既圣且王
有这样的人才能行这样的事。这样的人比孔子还伟大。
以礼义“壹民”(《议兵》)
臣所闻古之道,凡用兵攻战之本,在乎壹民。……故善附民者,是乃善用兵者也。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。
秦人其生民陿阸,其使民也酷烈,劫之以埶,隐之以阨,忸之以庆赏,酋之以刑罚,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,非斗无由也。阨而用之,得而后功之,功赏相长也,五甲首而隶五家,是最为众强长久,多地以正,故四世有胜,非幸也,数也。
礼者,治辨之极也,强固之本也,威行之道也,功名之总也。王公由之,所以得天下也,不由,所以陨社稷也。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,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,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。由其道则行,不由其道则废。
一:中国古代文法专治。
大一统的期待
“器与名不可以假人。”
儒家的大一统,子思、孟子、荀子都谈,是理念上的。秦汉之际法家也在谈,是技术上如何做到的问题。
荀子既有理念,又有技术。
背景:
- 既有礼乐文化下对于周初的回归和憧憬。
- 战国时代军事联盟政治的现实考量。
- 多数人眼中,是解决战争灾难的最好方案。
- 春秋霸政崩溃后,和平共处的解决方案不再可行。
总结
虽然有许多与法家相近的内容,但是认为最终还是在于人。
十二字箴言:
有治人,无治法。有乱君,无乱国。
强调人、君。并不认为制度是最重要的。好的国家、制度最终还在于培养出君子。
考核:课本中任选一组、一篇文章写读书笔记。不少于3000字。期限在放假后一周左右。
读书笔记写法参考:《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: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