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

韩非子的思想:势与术

《先秦诸子选读》

势者,胜众之资

韩非其人

见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

《韩非子》文本

  • 陈奇猷《韩非子集释》
  • 梁启雄《韩非子浅解》
  • 周勋初等《韩非子校注》
    • 评法批儒运动中编纂。建国以来整理水平最高。
    • 江苏人民出版社

人性论:人性本恶,韩非子的人性判断

典型的消极人性论:人的本质是自私。

好逸恶劳

《商君书·算地》:“民之性,饥而求食,劳而求逸,苦而索乐,辱则求荣,此民之情也。”

趋利避害

《韩非子·奸劫臣》:“夫安利者就之,危害者去之,此人之情也。”

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
人为婴儿也,父母养之简,子长而怨。子盛壮成人,其供养薄,父母怒而诮之。子父至亲也,而或谯或怨者,皆挟相为,而不周于为己也。夫卖庸(佣)而播耕者,主人费家而美食,调布而求易钱者,非爱庸客也;曰,如是,耕者且深,耨者且熟云也。庸客致力而疾耘耕,尽功而正畦陌者,非爱主人也;曰,如是,羹且美,钱布且易云也。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,而心周于用者,皆挟自为心也

人都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而行。

故人行事施予,以利之为心,则越人易和;以害之为心,则父子离且怨

有利益关系,就关系和睦,利益矛盾则能使亲情分崩离析。

法家认为任何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可以化约成为利益关系

《韩非子·备内》

医善吮人之伤,含人之血,非骨肉之亲也,利所加也。故舆人成舆,则欲人之富贵;匠人成棺,则欲人之天死也。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,人不贵则舆不售,人不死则棺不买。情非憎人也,利在人之死也。

不论是什么关系,人都是在以利益关系加以衡量。

君臣之交计也,夫子之亲利也。

而人的这种人性是可以被利用以实现现实统治的

《难一》:设民所欲以求其功,故为爵禄以劝之;设民所恶以禁其奸,故为刑罚以威之。

治理方法:二柄:刑/德,或称奖惩

贵势:由兵家思想发展而来

一般认为兵家贵势

  • 《淮南子》:兵有三势:气(我)、地(自然)、因(彼)

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。

韩非子谈势:

  • 《八经》:势者,胜众之资也。(势:资源?)
  • 《心度》:主之所以尊者,权也。
  • 《难势》:抱法处势则治,背法去势则乱。
    • 法、势应当相互衬托、相辅相成

聚势尊君,维护君权

法家实则是君王南面术

定分:明白名分

《定分》名分定,势治之道也。名分不定,势乱之道也。

处在什么样的位置,拥有什么样的资源

威势

《管子·明法》尊君卑臣,非计亲也,以势胜也

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尊君卑臣

五蠹

为了聚势尊君而提出的学说。提出了危害君主势的5中势力,称其为5种蛀虫,成为五蠹。

是故乱国之俗:

(1)其学者,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,盛容服而饰辩说,以疑当世之法,而贰人主之心。

(2)其言谈者,为设诈称,借于外力,以成其私,而遗社稷之利。

(3)其带剑者,聚徒属,立节操,以显其名,而犯五官之禁。

(4)其患御者,积于私门,尽货赂,而用重人之谒,退汗马之劳。

(5)其商工之民,修治苦窳之器,聚沸靡之财,蓄积待时,而侔农夫之利。

此五者,邦之蠹也。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,不养耿介之士,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,削灭之朝,亦勿怪矣。

秦汉时代,还有所谓七科讁

  • 逋亡
  • 赘婿
  • 脏吏
  • 市籍
  • 父母市籍
  • 祖父母市籍
  • 闾左

打击后基本只有农民和官吏两种人。保持人民成分简单。

商鞅:六蝎

《商君书 · 靳令》六虱:

曰礼乐;曰诗书;曰修善,曰孝弟;曰诚信,曰贞廉;曰仁义;曰非兵,曰羞战。

总结:

《晋书·庾峻传》:秦塞斯路,利出一官,虽有处士之名,而无爵列於朝者,商君谓之六蝎,韩非谓之五蠹。

韩非核心思想:用压力制造秩序

人有祸,则心畏恐;心畏恐,则行端直;行端直,则思虑熟;思虑熟,则得事理。行端直,则无祸害;无祸害,则尽天年。得事理,则必成功。尽天年,则全而寿。必成功,则富与贵。全寿富贵之谓福。

术者,循名而责实

《定法》:君无术则弊于上,臣无法则乱于下。

《定法》:术者,因任而授官,循名而责实,操杀生之柄,课群臣之能者也。

《难三》:术者,藏之于胸中,以偶众端,而潜御群臣者也。

《心度》:主之所以尊者,权也。

术:驭人之道

刑名——循名实而定是非

名是什么、干了什么。

古者苍颉之作书也,自环者谓之私,背私谓之公,公私之相背也,乃苍颉固以知之矣。今以为同利者,不察之患也,然则为匹夫计者,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。行义修则见信,见信则受事;文学习则为明师,为明师则显荣:此匹夫之美也。然则无功而受事,无爵而显荣,为有政如此,则国必乱,主必危矣。故不相容之事,不两立也。

刑德赏罚:君之二柄

《二柄》

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,二柄而已矣。二柄者,刑德也。何谓刑德?曰:杀戮之谓刑,庆赏之谓德。

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,故人主自用其刑德,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。

故世之奸臣则不然,所恶,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;所爱,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;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,听其臣而行其赏罚,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,归其臣而去其君矣。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。

备内:人主之患在于信人

虚无:虚静无为,冷酷无情,麻木不仁。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别人钻空子。

人主之患在于信人,信人,则制于人。人臣之于其君,非有骨肉之亲也,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。故为人臣者,窥觇其君心也,无须臾之休,而人主怠傲处上,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。上古之传言,《春秋》所记,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,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。

为人主而大信其子,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,故李兑传赵王而饿主父。为人主而大信其妻,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,故优施传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。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,则其余无可信者矣。

八奸

一曰同床,二曰在旁,三曰父兄,四曰养殃,五曰民萌,六曰流行,七曰威强,八曰四方。

凡此八者,人臣之所以道成奸,世主所以壅劫,失其所有也,不可不察焉。

  1. 贵妇人:何谓同床?曰:贵夫人,爱孺子,便僻好色,此人主之所惑也。托于燕处之虞,乘醉饱之时,而求其所欲,此必听之术也。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,使惑其主,此之谓同床。
  2. 秘书:二曰在旁。何谓在谤?曰:优笑侏儒,左右近习,此人主未命而唯唯,未使而诺诺,先意承旨,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。此皆俱进俱退,皆应皆对,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。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,外为之行不法,使之化其主,此之谓在旁。
  3. 裙带关系:三曰父兄。何谓父兄?曰:侧室公子,人主之所亲爱也;大臣廷吏,人主之所与度计也。此皆尽力毕议,人主之所必听也。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,收大臣延吏以辞言,处约言事,事成则进爵益禄,以劝其心,犯其主,此之谓父兄。
  4. 君主喜欢什么就陪着做什么的人:四曰养殃。何谓养殃?曰:人主乐美宫室台池,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,此人主之殃也。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室台池,重赋敛以饰子女狗马,以娱其主而乱其心,从其所欲,而树私利其间,此谓养殃。
  5. 乐善好施,做公共事业的人:五曰民萌。何谓民萌?曰: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民人,行小惠以取百姓,使朝廷市井皆劝权誉己,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,此之谓民萌。
  6. 意见领袖,能够操作舆论的人:六曰流行。何谓流行?曰:人主者,固壅其言谈,希于听论议,易移以辩说。为人臣者求诸候之辩士,养国中之能说者,使之以语其私。为巧文之言,流行之辞,示之以利势,惧之以患害,施属虚辞以坏其主,此之谓流行。
  7. 游侠:七曰威强。何谓威强?曰:君人者,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者也。群臣百姓之所善,则君善之;非群臣百姓之所善,则君不善之。为人臣者,聚带剑之客,养必死之士,以彰其威,明焉己者必利,不为己者必死,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,此之谓威强。
  8. 养寇以自重:八曰四方。何谓四方?曰:君人者,国小,则事大国;兵弱,则畏强兵。大国之所索,小国必听;强兵之所加,弱兵必服。为人臣者,重赋敛,尽府库,虚其国以事大国,而用其威求诱其君;甚者举兵以聚边境而制敛于内,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,使之恐惧,此之谓四方。

法莫如显,而术不欲见。

术越淡越好,用道家的道理说明权术。

  • 虚则知实之情,静则知动者正。
  • 虚静无事,以暗见疵。
  • 君无见其所欲。
  • 君见恶,则群臣匿端;君见好,则群臣诬能。

道术相济

把老子既看成道,又看成术。故言道术相济。
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

老子本身文本解读:自然之道,越简单、越不争越好。

韩非子解读:

  • 反智
    • 反对百姓获得更多知识。
  • 愚民
    • 百姓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状态最好。
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
老子本身:反常识,反理性,用真实的自然进行理解。

大奸似忠、大智若愚、大巧若拙

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

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多,多则惑。

政治斗争中去委曲求全的办法。

将欲歙之,必故张之;将欲弱之,必故强之;将欲废之,必故兴之;将欲取之,必故与之。是谓微明。

“让他疯狂,让他灭亡”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。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寿。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不自大的人最终能做到大。

老子讲世界观,韩非子理解为方法论

汉初黄老之学:后发制人,后而制天下。

司马迁的评价

“韩子引绳墨,切事情,明是非,其极惨礉少恩。”

“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。”

反智论与法家的传统

凡法家必反智。

何谓反智论

反智论的两种形态:

  1. 反智性:对知识本身的憎恨和怀疑。认为智性和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对人生有害无益。
  2. 反理性:神学和哲学上的,“恃分别智不能证真如。”即是对理性的怀疑。认为理性的使用应有限际
    1.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思想:禅宗认为分析的方法无益于思想的提高
    2. 同时构成宗教对于科学的重要制约,是有必要的。科学的滥用是可以毁灭自身的。

反智论在中国古代思想:反对智识主义

反智性和反理性有着本质的不同。 反理性论者,常常被运用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反智运动的思想武器。

今不知治者必曰:“得民之心。”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,则是伊尹、管仲无所用也,将听民而已矣。民智之不可用,犹婴儿之心也。……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,而以上为酷;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,而以上为严;征赋钱粟以实仓库,且以救饥馑、备军旅也,而以上为贪;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,并力疾斗,所以禽虏也,而以上为暴。此四者,所以治安也,而民不知悦也。夫求圣通之。

法家反智论的基本特征

  • 禁止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与与外国交通为先决条件。以收到政教合一、万众一心的效果。(参见《商君书·算地》)
  • 用武力镇压“五蠹”、“六虱”。打掉一些动摇政权基础的群类。
  • 垄断所有渠道,从而达到自上而下,步调一致的效果。

《商君书·刑赏》

圣人之为国也,一赏,一刑,一教。

一赏则兵无敌,一刑则令行,一教则下听上。

夫明赏不费,明刑不戮,明教不变,而民知于民务,国无异俗

文教精英的压力感——针对专制王权的抵制

“法里儒表”,汉朝为典型

工商文明中的城市自由民时代终结

战国知识人自由时代的瓦解终结

《战国策·齐策》:齐宣王见颜斶曰:“斶前。”斶亦曰:“王前。”

汉朝:民贱君肆

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

(西汉酷吏杜)周为廷尉,其治大放张汤而善伺候。上所欲挤者,因而陷之;上所欲释者,久系待问而征见其冤状。客有让周曰:“君为天子决平,不循三尺法,专以人主意指为狱。狱者故如是乎?”周曰:“三尺安出哉?前主所是著为律,后主所是疏为令,当时为是,何古之法乎!”

秦汉普遍压抑时代的到来

两汉知识分子没有不反对法家的。

司马迁:指秦骂汉

西汉知识分子对由大一统的一人专制政治而来的压力感,来自专制制度政治本身,是全面性的感受。

东汉知识分子,来自对于专制政治中最黑暗的某些现象。

两汉知识分子几乎无不反对法家的,由思想而来的压力。西汉知识分子几乎无不反秦,而反秦即是反汉。

汉代楚辞流行,一方面丰沛集团是楚人,另一方面《离骚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”凸显了时人的心理状态。 在诗文之中除了流露专制皇权对于知识人的戕害,还表达对于知识人独立人格的扭曲。

贾谊《吊屈原赋》:鸾凤伏窜兮,鸱鸮翱翔。阘茸尊显兮,谄谀得志。贤胜逆泄兮,方正倒置。

贾山《至言》:雷霆之所击,无不摧折者;万钧之所压,无不麋灭者。今人主之威,非特雷霆也,势重非特万钧也。

贾山《至言》:士修之于家,而坏之于天子之廷。

道法合流

法家的借尸还魂

王夫之《宋论》卷一

论汉文帝曰:「乃其慈也,畜刑杀于心而姑忍之。其俭也,志存厚实而勤用之。其简也,以相天下之动而徐制其后也。老氏之术,所持天下之柄者在此,而天人不受其欺。故王道至汉而阙,学术之不贞者为之也。

【其待淮南王、薄昭即如王氏所言】

结语:审判法家思想

中国要想进步,就要系统地清算、审判法家思想

法家的实质:尊君卑民

其民“荡而不静、胜而无耻”。

  1. 社会扁平化
  2. 民众简单化:愚民、贫民、弱民、辱民
  3. 君主威权化

谭嗣同的感慨:

中国两千年政治皆秦政也,皆暴政也。

中国两千年学术皆荀学也,皆乡愿也。

课程总结:

  • 儒家,主张礼乐,代表文士,以文化为中心
    • 把百姓教育好了,治理成本会相当低
  • 道家,主张自然,代表隐者,以个体为中心
  • 墨家,主张兼爱,代表游侠,以苍生为中心
  • 法家,主张刑赏,代表谋士,以君王为中心

柳诒征家中对联:

君父恩深一饭不忘忠孝

诗书业广三冬足用菑畲

中国古典道理不复杂,内容很深厚,真正要做一辈子也没有尽头。

培养大家的尺度感。应对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做、能做多少?